k1体育我的亚运私家记忆
k1体育举世瞩目的杭州亚运会今晚就将在杭州奥体中心体育场正式开幕了。这两天,社交平台刷屏的一首1990年北京亚运会宣传歌曲《亚洲雄风》把人的思绪又带回那个激情澎湃的年代。这次杭州亚运会的赛程正好覆盖国庆长假,喜欢体育的观众自然可以看个不亦乐乎,记者同行们则要忙碌一番了。作为一名从事体育新闻报道近三十年的记者,我对亚运会有着特殊的情感,在亚运会即将开幕之际,不妨就来讲一讲好了。
离我家不远的地方有一家“建国电影院”,学生时代曾在那里看过无数次电影。当年电影开场前都要播放类似《祖国新貌》这样的纪录片,记得那是1983年吧,影院里热映的一部纪录片,说的是中国代表团在1982年新德里亚运会上的优异成绩,那是中国第一次在亚运会上获得金牌数和总成绩第一,压过了亚洲体坛的老霸主日本队,大涨了民族志气。正片经常换,开场前加映的影片却一直是这一部,看了很多遍以后,我也记住了朱建华、李宁等中国体育明星的名字。我想:有一天中国也能举办亚运会就好了。
1990年北京举办了亚运会,那也是中国第一次举办世界大型综合性运动会。之前1986年的汉城(今名首尔)亚运会,中国队和韩国队(当时叫南朝鲜)展开激烈争夺,中国队仅以一枚金牌的优势压过对手一头。之后的1988年奥运会,中国代表团“兵败汉城”。痛定思痛,中国代表团在北京主场以无可撼动的优势大获全胜,彻底奠定亚洲体坛霸主地位,至今很多人记得北京亚运会的吉祥物熊猫盼盼。那年我父亲到北京出差,回来告诉我北京造了高架桥,市容市貌看上去有点像外国杂志上的国际化大都市了。我想:有一天我也能参与亚运会就好了。
1994年亚运会在日本广岛举行,我在东方电视台体育部做一名实习生。我的工作是收录卫星信号并把整场比赛画面编辑成一两分钟的短新闻,另外就是把特派记者、也是我的实习带教老师黄平从现场发回的报道进行后期加工。终于有一天,部里安排我一项任务:采访上海籍运动员乐靖宜的父亲。这也是我的“亚运采访初体验”。亚运会结束后,收到部里发给我的稿费,我想:有一天我也能到现场采访亚运会就好了。
机会很快来临了。四年后的1998年亚运会,我已经是一名正式的体育记者,被派到泰国曼谷采访。在那里,我和摄像老师度过了没日没夜没吃没睡的二十多天,跑了多少场地、写了多少稿子……都无从计算了。那一年我们和北京电视台合作尝试新的节目形式,请到当时娱乐圈的大腕葛优、刘欢、徐静蕾等到泰国旅游度假,每天有一位明星抽出半天时间观看亚运赛事并录制相关花絮节目。通过这个节目我得以近距离观察这些明星,看到他们对待工作一丝不苟的精神。更重要的是我认识到体育比赛不仅仅是比分和排名,还有很多人文元素可以挖掘。后来我们开拓节目视野、尝试众多节目形态,曼谷亚运会可说是第一次珍贵的体验。
后来五星体育成立,我参与策划和报道历届亚运会新闻报道,每次做方案时,我都会想起八十年代初建国电影院里的《祖国新貌》和第一次参与报道、第一次现场报道对我的震撼。这次在杭州举行的亚运会,我们五星体育也会派出特派记者,他们带去一些最新最有科技含量的报道设备,将把最先进的新闻报道理念付诸实施。或许和奥运会相比,亚运会作为一项区域性国际赛事,只是一次练兵。但对我这一代中国人而言,亚运会始终是一份情怀、一份牵挂。
我记得有一次和上海籍男篮国手、中国代表团首次参加亚运会的开幕式旗手张大维指导喝咖啡闲谈,说到亚运会的初体验,从小在“梧桐区”长大的张指导笑着说:“对德黑兰最大的印象是现代。现代化的体育场、现代化的体育设施,当时伊朗已经有了高速公路和摩天大楼,我们上海还只有些老房子,体育设施也陈旧落后。”听得出,张大维指导回想起自己的亚运会经历,充满了感慨。我想对所有经历了最近这四五十年的国人而言,观看亚运会、奥运会等赛事,都会有相似的感受。看的是赛事,也是人世的变迁呢。
今天(9月23日)下午两点,我将在罗香路237号4楼长桥街道图书馆分享空间举办一场《老周望野眼》新书分享会,有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来偶遇。
本人新书《老周望野眼:穿街走巷中的城市史》已由上海大学出版社出版,感谢读者朋友长期以来的支持和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