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体育十年品牌“畸形的爱”怎样回到正轨?
k1体育一段时间以来,体育“饭圈化”现象引发热议网络控评、拉踩引战、酒店蹲守、无纪律追车在文娱领域肆虐的不良“饭圈”文化已逐渐蔓延到体育圈,不少体育界人士深受其扰。
近日,国家体育总局在广州举行的全国体育宣传文化工作会议上宣布,全国体育系统将全过程坚决畸形“饭圈文化”对体育领域的侵蚀。
在娱乐界,“整治畸形饭圈文化”已不是新鲜事。但当“饭圈”蔓延至体育界,一边是体育经济发展对粉丝和流量的需求,一边是某些追星一族的偏激行为,这样“畸形的爱”又该怎么矫正?
如果你有喜欢的娱乐明星,那么对“饭圈”一词肯定不陌生。但若就此认为“饭圈文化”这一现象是娱乐界独有的,那就大错特错了。
近年来,随着“全民体育”深入人心,除了生活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体育设施和场馆外,各项体育赛事也愈发受到人们关注,其中不仅有世界杯、奥运会、亚运会这类能引爆“全民热潮”的体育盛会,也有中超联赛等传统商业体育联赛。2022北京冬奥会之后,相对小众的冰雪项目也逐渐引起大众兴趣。相应地,运动员及其他体育界人士的曝光量也在增加,吸引一大批粉丝为其开超话、作应援。
然而,就在人们感慨体育界也吃上了“流量饭”的同时,如影随形的“饭圈文化”也蔓延至此
5月14日,国家乒乓球队公布巴黎奥运会运动员名单,其中,孙颖莎、陈梦入围女子单打名单。陈梦的入选与王曼昱的落选成为热议焦点,一大批王曼昱球迷表示不满,甚至上升到了对陈梦的网暴,陈梦社交账号评论区充斥着嘲讽、谩骂的言论。在前不久举行的WTT沙特大满贯赛女单决赛中,强势夺冠的陈梦也在采访中遭到孙颖莎粉丝干扰,陈梦被问到“获胜的秘诀是什么”,却被其他球迷大喊她的胜利靠“擦边球”。
“事实上,近年来不少运动员都深受其扰。就拿今年来说,国乒运动员樊振东、王楚钦就总被粉丝们互撕、造谣,去年樊振东还因被私生饭非法入室报警。”陈先生说,这样的现象让自己很痛心,“明明都是为国争光的运动员,甚至彼此间还是一同训练、生活的队友,各自粉丝之间却水火不容,有必要吗?”
杨舒予发文“拒绝粉丝接机”冲上热搜,称这样非法获取个人信息和行程的事情让自己感到很恐惧;王楚钦发声呼吁“代拍”和长时间跟拍等侵犯个人隐私的行为“饭圈”带给运动员困扰,更让体育爱好者和那些冷静的追星者无法接受一方面,优秀运动员在控评、接机、跟拍、打榜应援、入侵房间等行为的围追堵截之下,难言个人隐私,心理“压力山大”;另一方面,在“流量至上”“泛娱乐化”“拜金主义”等畸形价值观引导下,粉丝不再关注赛事本身,而致力于为偶像博“C位”,无所不用其极。
“饭圈入侵到体育界,而且愈演愈烈,让我感到陌生和不舒服。”市民小克告诉记者,她曾经也是一位体育“追星族”。“我喜欢过马龙,当时喜欢乒乓球运动员的人不比现在少,但大家很和谐。现在随着粉丝群体年轻化,饭圈也随之形成,当追的人越来越多,这个圈子也开始变味了。”小克表示,很多时候不理智的粉丝讨论的问题都偏离了赛场,过度关注运动员本人的私生活,让她感觉“这些好像都脱离了喜欢运动员和运动赛事的本质”。她还对记者说,在追星过程中她其实一直都为这种“饭圈”现象而困扰,甚至被一些“大粉”要求刷票、刷榜,最终她选择慢慢地淡化自己与粉丝群体之间的联系,“不管是好的坏的,我都不会再去互动了,只是关注比赛本身。”
不那么狂热的“理智粉”尚会因为“饭圈”之中的负面现象深感疲惫,更何况时常“被迫观战”的普通体育赛事观众。对于“体育饭圈化”的相关言论在各大社交平台上并不少见。不少网友表示,“他们是运动员,我们更关心的应该是他们在赛场上的表现,而不是肆意地侵犯他们的隐私。”“正常追星没什么问题,但部分粉丝因为偶像输了比赛就攻击其他队友的行为实在不妥。”
“饭圈”为何如此疯狂?其背后是“粉丝经济”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更是体育商业化的大命题。
“现在一场体育赛事能带来的流量,可不比一场顶流歌手的演唱会差!”在陈先生看来,如今大众对体育赛事的关注,是“饭圈”外溢到体育界的主要原因。他说,去年在成都举办的首届国际乒联混合团体世界杯,其半决赛、决赛的门票在第一轮开售就被抢空仅用时7分钟就卖出1万张票,周末两天门票更是在半小时内售罄。据官方售票平台数据显示,这个全新赛制的乒乓球比赛创造的票房达到约2800万元,通过体育赛事带动的上下游产值,更是达到亿级。“体育赛事被关注,运动员的身价自然水涨船高,再加上他们自身的魅力,肯定会让体育圈沾上明星范儿,一些电竞类赛事也是如此。”
乒乓球、羽毛球、冰雪项目受关注,足球、篮球等具有深厚商业传统的运动更是将“粉丝经济”推到了新高度。“现在球衣、横幅、签名照等已经形成了市场,不管是官方渠道还是粉丝群里都在炒作、交易,一些知名球星身价甚至超过知名影星,像体育主题酒吧这样利用赛事热度和明星效应的新消费场景也越来越多了。”陈先生说。
有业内人士表示,如今“体育经济”“商业体育”等概念被炒得火热,尤其是我国城市举办的体育赛事热度极高,冬奥会、大运会和亚运会等国际大型综合性赛事在软、硬件各方面留下的“大赛遗产”,也助推了接下来的赛事热度。“粉丝”的存在客观上保存并扩大了体育赛事及运动员的声量,令其“存在感”十足,体育项目也具备一定的文化性、娱乐性,球迷、粉丝的关注可以让体育项目更有市场,有助于体育产业的发展。
“饭圈”是网络发展与经济发展的产物,其出现难以避免,而且“饭圈”强大的消费能力是一般爱好者难以企及的。或许比起完全禁止,加以引导和矫正,它的存在对体育产业的发展其实是有利的。
早在2023年底,中国奥委会就曾专门发表声明,号召社会各界尊重运动员个人权益,理性追星,避免不当言行,坚决杜绝饭圈乱象向体育领域蔓延。今年5月15日召开的全国体育宣传文化工作会议上,国家体育总局表示,全国体育系统将全过程坚决畸形“饭圈文化”对体育领域的侵蚀,体育不应该也不允许成为畸形“饭圈”文化继续滋生的“引线”和“温床”。
“饭圈”中的各类畸形文化已成大势所趋。当然,各界也深知“驱逐”粉丝并非良策,如何在整顿“饭圈文化”的同时,保证偶像和粉丝之间能够有良性互动、放大粉丝能带来的正面效应成为新的思考。
中央网信办曾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饭圈”乱象治理的通知》,要求重拳出击解决“饭圈”乱象问题。那些公开发文畸形“饭圈”文化的公众人物,也向社会传递着强烈的信号:无论是不是知名人士,都有保护自己隐私不受侵犯的权利,作为粉丝,更应该给他们基本的尊重。
“我觉得规范应从体育界自身做起。宣传比赛、宣传运动员是正常的,竞技体育带有商业成分也是大势所趋,但为此频繁上热搜、参与娱乐综艺节目,甚至搞粉运炒cp就有些越界了。”市民李女士向记者表示,“饭圈”本身是娱乐行业的产物,“娱乐化”“偶像化”必然会带来“饭圈化”,想让粉丝群体避免朝娱乐明星式的“饭圈”发展,就不能让运动员表现得太像娱乐明星。
市民张先生则认为,除了坚决打击刷量控评、互撕谩骂、散布谣言、侵犯运动员隐私的行径,治理利用饭圈从事集资打投、刷榜应援等可能涉及营利的活动更为关键,“其实在娱乐界,饭圈早已成为一门生意,现在体育界若是放任下去也会走上这条老路。只有想方设法切断追星产业链的利益传输,才能让追星回归正轨。”
我平时会关注一些体育赛事,尤其是篮球赛、足球赛这类比赛,也有注意到一些球迷的不文明行为,比如在比赛现场打架或者往赛场上扔矿泉水瓶,也有在网上为自己喜欢的球队吵架的。我认为这类行为应该被制止,所以我很赞成官方出手整治线上线下的各类不文明行为。
我会关注一些田径比赛,看到不少粉丝会在网上为维护自己的偶像而参与各种骂战,甚至引导网暴。这些行为一方面让运动员更受关注了,但另一方面也带来了负面影响。在我看来官方出手整治是有必要的,也希望粉丝们能理智追星,不然会对偶像造成过多干扰。
我本身是乒乓球专业毕业的,所以也比较关注乒乓球方面的比赛,比较喜欢的运动员是马龙。在体育界发生的类似娱乐界的“饭圈”行为会给运动员带来不少麻烦,尤其是会影响到运动员的状态。整治这种不良风气是一件好事,粉丝也应该克制自己的行为,理智追星。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体育的本质是竞争与合作,是运动员通过汗水与努力在赛场上展现技艺、追求卓越的舞台。它要求公平、公正、公开,以及尊重对手、尊重规则的精神。而“饭圈文化”所倡导的盲目追捧、攻击异己等行为,恰恰与体育精神背道而驰。如果任由其蔓延,必将侵蚀体育文化的根基,损害体育事业的长远发展。
应对“饭圈文化”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形成合力,才能有效遏制其蔓延,维护体育领域的健康发展。政府需从政策层面引导和规范,出台相关政策,明确界限和禁止行为,加强对市场的监管,防止商业利益过度介入,维护公平竞争和健康发展。党员干部应发挥表率作用,远离“饭圈文化”侵蚀,积极宣传体育精神,引导粉丝理性追星,并加强对该现象的监督,及时纠正不正之风。体育系统内部应加强自律和改革,各协会、俱乐部和运动员需恪守体育道德,不良风气。同时,完善内部管理,防止“饭圈文化”对体育领域的负面影响。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应客观报道体育动态,避免过度炒作“饭圈文化”,并加强对该现象的批判和反思,引导公众正确看待体育明星和体育精神。
坚决畸形“饭圈文化”对体育领域的侵蚀,是维护体育精神、推动体育事业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让我们携手共进,为构建一个健康、和谐、充满活力的体育环境而努力奋斗。
畸形“饭圈文化”削弱了公众对体育竞技精神的理解和关注,改变年轻人对体育的态度和行为,使他们更多关注于运动员的外表和个人生活,而非体育比赛的团队精神和公平竞争原则,影响和冲淡了体育文化的核心价值。破除畸形“饭圈文化”侵蚀,政府监管、社会教育、家庭引导以及媒体责任不可或缺,决不能任由畸形“饭圈文化”野蛮生长。
在“自律”与“他律”两个方面重点发力,全过程畸形“饭圈文化”对体育领域的侵蚀。在“自律”方面,增强社会公众教育,提高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对体育精神和健康粉丝文化的认知,培养理性追星理念。加强对体育精神和正面体育榜样的宣传,引导社会公众关注运动员的赛事表现和拼搏精神。同时,创造更多让粉丝参与体育活动的健康方式,激励粉丝在正面和建设性的活动中支持自己喜爱的运动员。
在“他律”方面,则要在依法监管与打击违法行为上下功夫。对相关商品和服务的市场行为监管中,特别要防止利用粉丝情感进行的高价值交易和资本运作;对网络平台的监管中,需要及时清理畸形饭圈文化内容,坚决封禁违规账号。对于利用“饭圈文化”从事违法犯罪活动的个人或组织,则当依法严厉打击,彻底切断非法利益链条。
在、知乎、B站等平台,可以看到“关公战秦琼”式的历史人物对比,以及“哪个朝代才是中国历史巅峰”的讨论,其中许多讨论早已超出了学术范围,进入明显的“饭圈”层面;知名“学霸”北京大学助理教授韦东奕在一些自媒体文章里,陷入了离职、辟谣、再离职、再辟谣的循环,这一切也很像“饭圈”的操作;国宝大熊猫也有自己的“圈”,2019年的一项调查发现,在目前国内圈养的600多只熊猫中,大约400只熊猫拥有自己的微博超话,而今天这个数字则更多更别提数码、汽车产品的相关话题,一些偏激的粉丝甚至将对这些产品的选择上升到人生观、价值观层面,将追捧的品牌视为指导自己人生的“工业偶像”。
与“饭圈”在体育界掀起的波澜相比,这些似乎不算什么,却侧面反映出现在不少年轻人的“饭圈化”心态万物皆可“饭圈”,啥事都要“拉踩”。
我们相信,绝大多数粉丝是理智的,对偶像默默支持,尤其是视体育明星、学者、专家为偶像的群体,可能更加低调,畸形“饭圈”文化只是小圈子里的个别现象,只要加以管理和引导,仍能还每一个圈子清净。
更应该告诉每一位年轻人的是,不论追什么“星”,都要将过程化为促进自身成长奋斗的动力,那才有意义、有价值。热爱之外,更要冷静,才能离偶像再近一些。